玻璃体发育性异常

  玻璃体的胚胎发育经历了原始玻璃体、次级玻璃体、第三玻璃体三个阶段。从胚胎的第六周原始玻璃体开始退化,次级玻璃体开始发育。体积逐渐增大的次级玻璃体将原始玻璃体向中央、两侧及前端挤压,并终导致原始玻璃体内血管退化。被挤压于晶体后表面的原始玻璃体呈网盘状,由于密度高被称为玻璃体的前界膜,而被挤压于中央区的原始玻璃体逐渐形成Clo-quet管。第三玻璃体于胚胎的第三月开始,从睫状体区的神经上皮分泌出次级玻璃体,并终形成晶状体悬韧带。如果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原始玻璃体内的血管不能消退,多种玻璃体的发育异常,临床上常见有永存玻璃体动脉、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等。

  (一)永存玻璃体动脉

  1、利用裂隙灯前置镜或间接检眼镜能发现玻璃体的中央区有一条灰白色的条索,条索内可见退化或通畅的玻璃体动脉。

  2、条索的前端可附着于晶体后囊下,形成致密的白斑,称为Mittendorf斑。后端附着于视乳头,称为了Bergmeister乳头。

  3、永存玻璃体动脉一般不影响视力,无需处理。

  (二)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 PHPV)

  分为前部型与后部型。

  1.前部型

  (1)出生后即可发现患儿瞳孑L区有白色的纤维血管膜,以后并发白内障,白瞳症表现更加明显。

  (2)患儿可伴有真性小眼球、浅前房,睫状突可由于牵引伸长进入瞳孔区内。可并发白内障或继发闭角性青光眼。

  (3)必须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白瞳症相鉴别。

  (4)本病需要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治疗以后眼球或可保留有限的视功能,继发性损害被控制,维持眼球基本形态与结构。

  2.后部型

  (1)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前部型。若单独发生,晶体后无纤维血管膜形成。

  (2)可发现起源于视盘的纤维血管组织向周边伸展,牵引其下面的视网膜形成视网膜皱襞。

  (3)若无其他的并发症不宜手术治疗。

玻璃体炎症

  一、概 述

  玻璃体的炎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其中感染性玻璃体炎症根据感染源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在临床上以外源性感染为常见。又可根据致炎因子分为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炎症。外源性感染性玻璃体炎症多见于外伤、手术之后,因为致炎因子的不同,潜伏期及发病过程不同,其中细菌性炎症发病为迅速、严重,而真菌性炎症发病过程较慢。非感染性玻璃体炎症常由于葡萄膜与视网膜的炎症影响所致,起病的过程和严重程度与原发病性质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二、诊断标准

  1、感染性玻璃体炎可合并不同程度的眼前节的炎症。玻璃体内可看见浮游的炎症细胞及渗出物,玻璃体可出现液化和浓缩相间的不均匀状态。严重感染性玻璃体炎症可出现玻璃体内积脓,视网膜乳头充血、水肿,视网膜水肿、出血,视网膜血管闭锁等改变。

  2、非感染性玻璃体炎可出现与感染性玻璃体炎相类似的改变常可见葡萄膜与视网膜原发性炎症疾病的表现。

  3、B超可了解玻璃体炎症的程度和视网膜状态。

  4、玻璃体穿刺培养或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有助于病因学诊断。

  三、治疗原则

  一般玻璃体炎症应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玻璃体炎症在早期要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足量、敏感药物以控制炎症的发展,晚期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非感染性玻璃体炎症一般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而逐渐好转,遗留下不可吸收的玻璃体混浊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四、治愈标准

  玻璃体炎症细胞与渗出吸收,屈光间质改善,视网膜继发性损害稳定。

玻璃体积血

  一、概 述

  玻璃体本是一种无血管的凝胶样组织,通常由于临近组织的病理性改变,导致血液进入玻璃体腔,引进玻璃体积血。血液进入玻璃体后会改变玻璃体的透明性,并促进玻璃体的变性。引起玻璃体积血的原因很多,除了外伤与手术因素之外,常见的原因还有:

  1、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等。

  2、眼内炎症性疾病 由于炎症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液可进入玻璃体内:也可因为炎症导致玻璃体变性,引起玻璃体继发性收缩牵引,撕裂视网膜的血管引起出血。如部分感染性眼内炎Behcet、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等。

  3、某些老龄化疾病及先天性病症 引起黄斑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 ( CNV)增生类疾病,如老龄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裂孔上血管桥断裂出血、先天性视网膜襞裂、先天性视网膜皱襞等。

  4、眼内肿瘤如视网膜血管瘤等。

  二、诊断标准

  1、少量玻璃体出血时患者的视力不受明显的影响,但多有飞蚊症样的症状出现。但大量玻璃体出血患者的视力下降迅速、严重,甚至患者可详述发病的整个过程。

  2、裂隙灯及前置镜检查可发现玻璃体内有鲜红或混黄变性的血影细胞。

  3、出血量少的患者可以看到视网膜的原发性疾病,但出血量大的患者无法看见眼底病变,甚至仅能看见红黑色的反光。

  4、B超能了解玻璃体积血的程度、视网膜的状态及玻璃体视网膜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原发病的判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

  5、视电生理检查有助于了解视神经、视网膜功能状态,判断预后。

  6、详细检查对侧眼的状态,有助于对出血原因的判断。

  三、治疗原则

  1、出血量少的患者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早期可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促进积血的吸收,晚期可使碘剂助玻璃体混浊吸收。

  2、对于出血原因及视网膜状态均不明确的患者,在进行促进玻璃体积血吸收治疗的同时,要定期严格的随访,要通过眼底镜检查或B超检查掌握视网膜的状态,一旦发现视网膜脱离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3、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玻璃体内的积血难以吸收,并且常引起玻璃体的严重变性,因此经过短期治疗(发病后2周为宜)无效后即可考虑进行玻璃体手术。

  四、治愈标准

  玻璃体积血吸收,屈光间质改善,引起出血的原发病被控制。

玻璃体变性

  玻璃体的变性可以是某些遗传性因素或者眼部的某些病理性因素引起,也可因为年龄增加而发生老年性的改变。

  一、星状玻璃体变性

  (一)概述

  星状玻璃体变性多见于老年患者,常单眼发病,偶尔可见双眼发生者。发病原因不明,有文献资料提示与糖尿病相关。

  (二)诊断标准

  1、眼底镜检查可发现玻璃体腔内均匀分布的白色小球状的悬浮物,这些小球状物附着于玻璃体纤维上,可随着眼球的运动作轻度移动。利用间接眼底镜或者裂隙灯前置镜检查尤为明显。

  2、不伴有玻璃体的液化。

  3、病理检查可发现这种白色的小球是含钙的脂质体。

  (三)治疗原则

  本病不会引起患者的视觉障碍,因此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合并其他眼底疾病时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以便进行眼底疾病的治疗。

  二、闪辉性玻璃体液化

  (一)概述

  又称为胆固醇沉着症,多见于反复的玻璃体出血及眼内慢性炎症的患者。

  (二)诊断标准

  1、眼内可见大量黄白色、金色或者多彩的胆固醇结晶,这些结晶体大小不等,随着眼球运动幅度大,可进入前房内,当眼球停止运动后,结晶体下沉至眼球的下方。

     2、玻璃体液化程度明显。

  3、常合并有其他眼部疾病的表现。

  (三)治疗原则

  闪辉性玻璃体液化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治疗。

  三、玻璃体液化、后脱离

  (一)概述

  玻璃体液化、后脱离是玻璃体的老龄化的改变。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玻璃体代谢发生变化,玻璃体内的透明质酸分子发生降解,导致玻璃体内的胶原纤维网发生塌陷,水分析出,凝胶特性发生改变,称为玻璃体液化。玻璃体发生液化后,对视网膜的支撑作用减弱,导致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发生分离,称为玻璃体的后脱离。

  (二)诊断标准

  1、患者大多会出现眼前半透明性的飘浮物,位置不固定,会随着眼球的运动而发生一定的移动,少部分患者会出现眼前闪光感。

  2、裂隙灯检查会发现浓缩的玻璃体皮质和液化的暗腔。由于玻璃体与视盘边缘有紧密的粘连,二者分离后会在视网膜前出现一个与视盘大小相当的混浊物,称为Weiss环。

  3、发生急性玻璃体后脱离时可撕裂视网膜浅层血管,导致玻璃体内积血。如果合并有异常的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在玻璃体后脱离可引起视网膜裂孔发生。

  (三)治疗原则

  1、单纯的玻璃体后脱离不需要治疗。

  2、合并有玻璃体视网膜异常粘连病变的,需要定期严密随访观察。

  (四)治愈标准

  屈光间质改善,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力消除,视网膜继发性损害修复。

眼前黑影飘动?小心得了“飞蚊症”!

平时好好的,有一天突然发现眼前黑影飘动,像有只蚊子在眼前飞来飞去,尤其是在周围环境是白色的、明亮的背景衬托下,“飞蚊”更加明显,部分患者还伴有闪光感。咋回事呢?

这种情况很大可能是患上了“飞蚊症”。

什么是飞蚊症?在医学上,飞蚊症称为“玻璃体混浊”,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飞蚊症主要是因为患者年龄增加,身体老化导致玻璃体液化。玻璃体是透明的,主要成分是水,液化过程就好比果冻中水和胶状体分离,玻璃体中的水分吸收、浓缩后,胶状体蛋白质就会出现点状、线状、团状的漂浮物质,当这些物质刚好漂浮在患者的视轴上,患者就会感觉看到了“飞蚊”。

病理性飞蚊症则多与外伤、炎症、眼底出血有关,症状比生理性飞蚊症更重,会伴有视力减退,需尽快就诊治疗。 

老年人和高度近视眼,患者发病率高

飞蚊症常见的发病人群是老年人,玻璃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始终会发生退化,无法阻止。实际上,小到4岁的孩子,大到40岁的成人都可能出现玻璃体退化、液化的情况。

医生提醒,如果出现飞蚊症症状,只要经医生检查后表示眼底没有问题,只是单纯性的、生理性的飞蚊症则无需过度担心,对视力的影响也较小。

另一类飞蚊症高危人群是高度近视患者。因为眼球是近球体,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会拉长、变形,此时填充在眼球内的玻璃体的支撑能力下降,容易从视网膜表面脱落,形成飞蚊症。

当飞蚊数量突然增多,需及时就医

飞蚊症患者平日自我检查时,看到飞蚊的数量可以数得过来,长时间数量不变化,较为稳定时,不用过度担心。

尽管生理性飞蚊症对视力影响较小,但患者仍不能放松警惕。一旦发现飞蚊数量增多,如长时间稳定能看到1~2只飞蚊,但突然增多、眼前伴随有闪光的感觉,甚至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时,可能出现病理性飞蚊症,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如何预防飞蚊症?

①健康用眼:不要长时间用眼,不要在黑暗中用眼,面对电子屏幕连续操作时,要注意休息;过度用眼时注意做眼保健操,缓解视疲劳。

②健康饮食:食用含锌、含硒类食物,包括鱼类、蛋类、禽类。

③避免搬运重物:搬运重物或剧烈运动时,憋气、摇头、身体的晃动容易造成眼球内部结构的晃动,如果患者已有飞蚊症问题,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并发症,如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

爱尔眼科教您认识斜弱视

  斜弱视的发生是由于当斜视发生时,双眼不能同时注视指定目标,同一物体的像不能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而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当斜视发生时,双眼黄斑注视不同目标,由于融像功能存在,大脑中枢将双眼黄斑注视两个截然不同的目标重叠在一起而产生混淆视。复视和混淆视均给患者带来极度不适,视中枢就主动抑制斜视眼黄斑输入的视冲动,长期会导致弱视发生。

  斜弱视的特点:

  (1)单眼斜视易发生弱视,而交替性斜视由于双眼存在交替注视和交替抑制,因其抑制是暂时的,故不易形成弱视。

  (2)内斜视常发生双眼单视觉功能形成之前,故易形成弱视。而外斜视发病较晚,并常有间歇期,而且黄斑抑制较轻,一旦斜视被矫正,易恢复双眼单视觉功能。内斜视的弱视较外斜视发生率高4倍左右。

  (3)弱视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预后较好。

  (4)斜视发生越早,单眼斜视持续时间越长,弱视程度越深。若3岁以前出现斜视时,弱视的发生率高,而且不易治愈。

  斜弱视的预防保健方法

  (1)遮盖疗法要等待视力恢复正常后逐步地去除。先每天打开2小时,1个月后疗效巩固则延长打开时间至每天4小时,以后到6小时、8小时,直至全日打开或由全遮盖改为半遮盖巩固疗效。巩固疗效期间,不放松精细作业。

  (2)视力正常后头6个月需1月复查1次,以后改为3个月、半年1次,直至追踪复诊3年治愈为止。

  (3)如果发现弱视眼视力下降,可重新遮盖健眼,弱视眼仍能提高到原来的水平。

  (4)对斜弱视除进行增视疗法外,努力训练两眼单视机能和融像力也是关键。如发现视力下降,则应恢复后像治疗,后像疗法不应突然停止,应逐渐减少次数及延长间隔,慢慢停止,停止后应经常用弱视眼看电影、电视、写小字、做精细工作,或在绘有黑白线条的转盘上做绘画游戏,通过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刺激黄斑机能,防止退步。

暑假,斜弱视手术的“黄金期”

  暑假来临,对于平时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小学生来说,可以松口气了。于是,有很多人把目光又投向了“久违”了的电视和电脑。然而,爱尔眼科视光配镜中心主任提醒学生及家长们,孩子的眼睛也需要“假期”;而且,此时是视力保健、康复的良好时机。

  近视、散光的早期征兆

  人们一直认为,视力减退是“悄悄”地降临,直等到发现视物模糊时,则木已成舟。其实,在视力减退之前,近视眼的发生是有预兆、有信号的。

  眼睛疲劳,有些小学生或中学生,看书时间一长,字迹就会重叠串行,抬头再看面前的物体,有若即若离、浮动不稳的感觉。有些人在望远久后再将视力移向近处物体,或望近久后再移向远处物体,眼前会出现短暂的模糊不清现象。这些都是眼睛睫状肌调节失灵的表现,是由眼疲劳所致。另外,有的少年儿童会反复发生霰粒肿、麦粒肿或睑缘炎。这些儿童视力虽然可达到1.0以上,其实已经“奏响”了近视眼的前奏曲。

  知觉过敏在发生眼疲劳的同时,许多人还伴有眼睛灼热、发痒、干涩、胀痛,重者疼痛向眼眶深部扩散,甚至引起偏头痛,亦可引起枕部、颈项肩背部的酸痛,这是由于眼部的感觉神经发生疲劳性知觉过敏所致。甚至有的孩子会产生听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也有些迟钝,脾气变得急躁等症状。眼科医生将这些称为“近视前驱综合征”。从中可见近视前首先出现的并非视力下降,而是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近视眼也并不单单是眼睛的问题,而是与全身变化息息相关。

  据爱尔眼科视光配镜中心统计,近视眼发生的先兆症状,40%先表现在敏感的三叉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视力问题,就应注意视力的检查和保健,包括日常的饮食、读写姿势等等。

  儿童弱视、斜视:抓住诊疗期

  弱视是儿童眼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眼病,其发病率为5%;少年儿童斜视患病率也已超过1%。

  据爱尔眼科视光配镜中心介绍,儿童弱视的特点是矫正视力仍低于0.9。除先天因素外,主要由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等因素引起。弱视患儿不仅视力差,更重要的是患儿双眼看一物体时不能产生完整的立体感,致使许多需要精细操作或正常立体视觉的工作无法完成。如果家长观察到幼儿常侧着头或凑到很近去看东西时,就要请医生检查其视力。弱视治疗时期是3至6岁,其次是7至10岁和10至14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诊疗难度逐渐增加,疗效也会越来越差。

  斜视是指患者双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两只眼的位置不能对称。斜视不仅破坏人的形象,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而且极易导致弱视。治疗斜视对年龄的要求很严,先天性斜视应在2岁内进行手术治疗,一般在6岁以内治愈率可高达80%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治疗效果会明显降低。

  儿童斜视、弱视要早查早治

  爱尔眼科专家介绍,目前,斜视、弱视已成为小儿常见的眼科疾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刻不容缓。爱尔眼科视光配镜中心在运用功能训练及药物综合治疗弱视方面有重要进展。在手术治疗各种复杂斜视方面也有突破性进展,矫正成功率有很大提高。斜视、弱视儿童的早期发现重要。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异常先兆,3岁以上儿童要定期查眼,以便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避免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为防止儿童斜视、弱视的发生,要加强儿童眼睛,切实合理用眼,避免超负荷用眼。

弱视危害

  预防弱视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学龄前儿童应尽早安排几次视力检查和一次专门的眼科检查,弱视治疗的年龄是3岁~6岁,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则会造成“视力残障”。

  爱尔眼科医院专家认为弱视的危害大于近视,因为患有单纯近视的儿童,看远模糊看近清楚,视觉细胞和神经还能受到外界物像的刺激而不会衰退。弱视则不同,由于患眼的视觉细胞和神经长期受不到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而衰退,如不及时防治,患者的视力便会永远低下。长此以往,必然会加重健眼的负担,健眼的视力也可能逐渐衰退,因此弱视将影响患者一辈子的生活。弱视不但视力差,同时也没有立体视觉,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三维空间,不但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即便是患有轻度弱视的儿童长大后也必然学不好立体几何,也不能选择如建筑、工程设计、医学、机械、美工等专业,也无法体验感受到大自然美丽的风光。所以患弱视如不及时治愈,将严重影响到一生的前途、命运和生活质量。